手机扫描访问

首页 >> 2022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杨燕初

杨燕初:鸿鹄之志 逐梦临空

[video:2杨燕初-空天院]
  杨燕初,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浮空器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设计,工程力学,多学科优化设计。先后设计并研制了多型高空科学气球及系留气球。
  一、引领重大项目攻关、聚力核心技术突破。作为浮空器研发中心总负责人,始终围绕浮空器研发工作,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扎根一线,做好科研攻关。借助多种渠道,快速熟悉、全面了解国家需求,不断快速适应并调整研究方向以满足国家实际需要。始终坚持“虚心学习、认真总结、即时跟进”的态度,适应日益迫切的学科交叉需要。近十年来,持续核心技术研究,面对攻关过程中接连出现的问题,坚持初心不放弃,认真分析、深挖深究,经过不断的努力,2022515日,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在海拔4270米的中国科学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4762米,创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将国内科学观测带入超前模式。作为技术研发总负责人,具体负责高空科学气球的研制发展,继承发挥并持续改进了高空科学气球技术,提升了能力、拓展了应用;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推进了我国系留气球的发展,不断提升并创造了系留气球驻空高度新的世界记录。

   二、矢志为国观测,扎根科研一线。作为一名常年坚守在研发一线的党员,杨燕初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坚持在条件艰苦地区开展科研工作,上高山下远海。为响应国家青藏科研的需求,2019年至今,长期带领团队持续在青藏高原开展任务,无惧严寒、高反等影响,2022年外场试验期间,为确保任务的有效开展,疫情期间深入昆仑山大峡谷腹地一月有余,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坚守岗位,最终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国际级难题。为响应国家探索远海远域的实际需求,2020年,带领团队前往南海开展科研任务,全程历时两个月,为更多的收集数据,在科考船不能靠岸的情况下,海上漂流近50天,在此期间,尽管有着严重晕船、持续高温、多轮台风的影响,仍克服身体不适,保证科研工作不间断,最终确保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肩负使命迎难而上,做攻关前沿“领头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杨燕初坚定信念,谨记使命,用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并坚定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动展现了科研人的使命担当。在工作中要求自己面对问题, “不推责、不拖延、不含糊”,勇于担当,尽量将工作“提前想、往前做”,服务大局。2018年内蒙古外场期间,地面突然遇到10级阵风,试验用大型充气帐篷被大风吹倒,由于试验已经全面展开,为保证试验的进行,杨燕初带领大家坚守岗位,虽人被帐篷压倒并拖拽,但仍未放弃,最终在坚守下保证了任务的完成。2022年青海外场期间,在试验开始阶段,因系统尚未充分磨合,出现了预期外的突发性问题,即在飞行过程遇到了高空冷云等极端环境的影响,若处置不当,会对平台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发挥领头羊作用,勇敢承担压力,迅速开展问题分析,准确定位后,进行了有效应对,使得问题得以及时解决,确保了平台的安全。作为工程团队,浮空器团队更多工作需要在外场进行检验验证,每年有36个月需要坚守外场。外场期间,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短短十几米的上坡,走完便气喘嘘嘘,生活用水、保障物资极度匮乏,很多队员还未完全适应高海拔环境便迅速投入试验中,杨燕初带领团队不慌乱,不抱怨,不犹豫,对技术问题细致分析,对克服工作环境带头做表率,真正成为攻关一线的“压舱石”、克服困难的“顶梁柱”。

   新形势下,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一员,杨燕初始终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一线工作中,带领团队始终牢牢扎根艰苦科研一线,不断在实现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走好了科技创新“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