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 题 >> 我在团队中的位置

在“尘埃”中仰望星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 2017-11-28 来源:
放大 缩小

  伴随着金秋美好时光的自然交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落下帷幕。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和党在过去五年中为人民、社会乃至全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我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更是对青年人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青年人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确被赋予了很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使命。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留学生期间,就曾语重心长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从还是少年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便已扎根在我们心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自己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眼界和思想上都成熟到可以担负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时,我却感到迷茫了。我感到施展自己的抱负,去回馈社会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曾经的豪言壮语在每天漫无目的的忙碌中显得那么苍白。直到最近,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似乎感到了一股新鲜的力量注入到了血液当中,我感受到了书中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矢志不渝的信念、那种敢为人先的锐气、那种敢做敢当的勇气,这正是我在平日工作生活中所缺乏的。而恰恰就是这些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习近平,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中国,成就了一个属于中国的伟大时代。

  坚定信念,志存高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以访谈的形式记录的,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和“各界说”三部分。从大家对习近平的记忆中,都肯定了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就已经坚定了“为群众做实事”这个矢志不渝的信念。尽管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习近平的父亲挨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也在过着受审查的日子,加之习近平是知青里年岁最小的,在如今我们看来还十足是个孩子,可想而知他在当时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在饱受争议中度日,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习近平“为群众做实事”的热情与斗志。他不仅没有因为身份问题一蹶不振,也没有因为人们的冷眼相待而抱怨,却是凭着自己努力做实事的信念,从一个刚开始来自城里高干的“黑帮子女”,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最后被大家称为“好后生”、村民们拥护他做村支书。而直到做村支书的前一刻,他还在努力申请着加入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初心。“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有人这样回忆习近平。习近平从还是青年时就已经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使命感,只有站在这样高的立足点上,加上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升华,这七年知青经历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这样看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心系天下、志存高远,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确实是我党的立党之本,也是我们作为党员在青年时代就应该培养并建立起来的坚定不渝的信念。

  作为现代的青年人,我时常欣慰地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如此的风平浪静。没有相对艰苦的磨砺,就缺少了那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就更加不去苛求一种精神层面的“信念”,不去强调奉献。读书过后静静反思,突然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年轻时,只在乎自己的吃穿用行,只顾自己安逸享受,那多少年后,中国将是什么模样。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年人的确需要树立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它不该仅仅是满足温饱、享乐人生的一己私欲,也并不是把假大空的信念挂在嘴边,将它像“口号”似的喊得很响。这样的人生目标,是一个你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至少对你自己来说十分高尚的信念,如仍有余力,这个人生目标更需站在“兼济天下”的立场上。在青年时期立长志,正所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少走弯路,坚定不移地前进。不得不承认,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老一辈革命者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是新一代领导者维护着我们生活的祥和,而我们在青年时代必须做的,就是将这种信念、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学以致用,除旧革新

  在书中,大家常常回忆起习近平喜欢读书的场景,“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他下乡来自己带了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自己也笑称,每每深夜读书,都有一种“世人皆睡我独醒”的畅快。习近平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读一本书,便会找来很多本作为参考;遇到任何问题,他也都要自己刨根问底,或是与人讨论。他总是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善于把自己在书中学习到的新的知识、新的思想,都转变成自己可以汲取的营养。读书的好习惯培养了他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他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进行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简单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读书也使得习近平的思想更加成熟,并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这种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教会他在做事时更加全面、周到。比如在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时,他根据自己的见识,知道这是一件造福村民的大好事儿,于是他毅然决然把新的技术引入村子,解决了村民的燃料问题;他又成立代销社,为村民省去了繁冗的购买日用品的麻烦,节省出更多劳动的时间;他又遵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成立了铁业社制造劳动工具,还为村子赚来更多收入;他还办了缝纫社,解放妇女劳力。能够设身处地地做实事,无疑是他见识足够广,能够看到群众所需;他也能很好的理解困难的所在,知道问题的症结;更是他拥有灵活的头脑,善于用所学去解决问题。

  作为青年人,我们现在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然而信息的发达,我们习惯了用信息快餐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却很少潜心坐下来去钻研,很难再有读书后醍醐灌顶的感受。尤其在工作后,面对着琐碎的杂事,我感到自己更是放松了读书的要求。而习近平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中,仍然保持着读书思考的习惯,确实是我们现代青年人的榜样。我更要学习他钻研的精神,去领悟各种书中的精髓为自己所用。感到以前自己虽然在专业领域可以做到深思熟虑,但在接触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时,却时常一知半解,也缺乏与大家的交流和讨论,使得读书的收效甚微。现在的时代需要我们做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用真知灼见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而且作为年轻人,我发现自己有时却会墨守成规,习惯了做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情,对新鲜事物还总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更多时候,是不愿去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惰性使然。在这一点上,我也在书中受到很多启发。习近平在村子办沼气时,不知遭到了多大的非议,因为革新总是伴随着各种风险,而当时还年轻的他却敢为人先。无疑,这种创新精神更是一种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意识,这样看来读书思考的好处更是毋庸赘言。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习总书记在当时那个年纪就具有的勇气和魄力。

  敢做敢当 刚正不阿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后,做了很多我们看得见的实事,尤其在反腐倡廉方面,更是为党和国家清除了很多后患。通过读书,我深刻地感到习总书记的这项壮举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出身在高干家庭,却没有因为关系逃避下乡劳动,却反而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陕北,过“四关”,身心饱受折磨;他一直因为家庭身份的问题而不被批准入党,而他却一直只是坚持做好自己,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最终被党和人民接纳。这些都看得出,习近平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摒弃用人情去走关系,而是一直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他又不是一个不讲人情的人,他为人处世中更多的是用真情去温暖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下乡做知青,就立志办大事,他也是在村民的众多非议中成长起来;他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他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坚持原则,很有个性,说话办事敢做敢当。

  在做事原则上,现在的人是普遍缺乏的。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可能就会滥用职权;有的人在职场中上位,全凭阿谀逢迎。作为青年人,作为一个刚刚入职的新职工,这种风气是万万要被摒弃的。我们需要的只是做好实事,在其位谋其政,遵循工作的流程,把握工作的基本原则,用自己的行动去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们的一举一动,在将来就会决定整个单位的风气。通过阅读,我更加体会到,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们更应该去谋事,站在更高的立场去想自己能够担起什么更多的责任,不能安于现状。正如习近平在青年时本可以只进行一些体力劳动,赚足工分。但他不仅劳动做得好,又主动承担起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的重担。一代伟人如是,我们更应该把这种谋发展、敢做敢当的思想发扬光大。

  阅读完毕,我感慨颇多。正如很多人所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作为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经历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知青岁月,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功绩。正如他自己描述的一样,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他正是以来自尘埃中的低低的姿态去亲民、去爱民;但他又在青年时期多读书思考,站在信仰的至高点上,去仰望美好的星空,看那星空的璀璨,从青年时就立志用自己的行动为星空增加一笔绚烂。这正是我所感悟到的,在“尘埃”中仰望星空的真谛。 

  也正是因为陕北七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才更加重视对我们现在青年人的教育。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就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教育,还记得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当时,还在读博士的我,对这段话理解的并不深,虽然我能体会到求学的过程是对自己意志力的一种磨练,探索新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可以为我自己的未来铺路,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从个人层面,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去考虑。我承认选择了这些求学过程中所谓的“吃苦”,确实在知识体系、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但对“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高尚”,我却一直不觉得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的家庭环境中,在成长尤其是求学的过程中,又比较顺利。这些使我时常觉得,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够了。直到今年,我刚刚从校园的象牙塔中走出来,社会身份的突然转变,又恰逢十九大的召开以及各类学习活动的渲染,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我同其他人一样真正地又一次为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为美好的中国梦、为宏伟的国家发展蓝图振奋起来。

  作为一名青年人,一名刚刚入职的植物所新生力量,我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究竟能够为国家、为单位做些什么。值得庆幸的是,我现在虽然没有十分成熟的工作规划,但是在中科院、植物所近年来的发展规划中,我渐渐明朗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国家科研的核心力量,中科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等方面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作为管理部门的我们也需要把握住这个大的方向,为他们的科研工作做好支撑,帮助他们正确解读好国家的政策方针,辅助科研人员进行项目、课题申请,这无疑是我们对国家必须要做出的贡献。而对于我们植物所这个非常有特色的研究机构,更应该利用专业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前沿基础科研做出一些造福世界、造福国家、造福人民的大事。读书带给我很多思考,我想,立足当下,我首先要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放眼未来,为植物所谋发展、出谋划策,建设“美丽中国”,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也必将是我责无旁贷的重任。

  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时代、他的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的一生,尤其是那段知青岁月真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植物所  郭新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