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个人事迹
黄晖:立足南海,逐梦珊瑚
来源:南海海洋所 【字号:  

  黄晖现任南海海洋所研究员、海洋生态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课题组组长。2016年入选“中科院特聘研究员”。

  多年来,黄晖研究员聚焦国家南海岛礁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潜心钻研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科学问题,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做出应有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和支持。

  一、与珊瑚的不解之缘

  黄晖研究员从湛江水产学院毕业后,先是回到江西省,在水产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身在科研方面有诸多不足,便又攻读了南海海洋所的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工作之初,黄晖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直到一次单位工会组织的羽毛球比赛,期间工会主席关心地问她:“我们所里有位邹老教授,一辈子研究珊瑚分类学,他那里正缺人手。不过,一般人都认为研究珊瑚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出成果。”这位邹老教授,名叫邹仁林,是我国著名的珊瑚分类与珊瑚礁生态学家,可以说是我国国内现代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的科研先驱。当年邹老教授已近退休,也一直想寻找年轻弟子,传承我国珊瑚研究衣钵,将珊瑚科研发扬光大。无奈,当年的珊瑚学分类研究还非常冷门,而许多年轻人也坐不住冷板凳。

  黄晖在与邹老教授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性情耿直、爱憎分明,而黄晖也属于爽直派,他们俩十分投缘。此后,黄晖有机会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工作一段时间,这让她眼界大开,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珊瑚和珊瑚礁研究的重要意义。回来之后,为更好地做研究,黄晖选择继续攻读中山大学的博士学位,邹老教授也是她的导师之一,期间她又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02年,当黄晖第一次在南海潜水观察珊瑚礁时,她亲身体验到在平淡无奇的海面下,有一个绚丽奇妙的海底世界,这着实令她“震撼而激动”,真正零距离感受到书本里所描述的叹为观止的海底世界。正是这第一眼的“惊艳”,让她更加坚定了珊瑚礁科学研究的信念,将珊瑚科研事业进行到底。

  二、积极广泛地推进珊瑚研究交流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之所以被称为“海底花园”或海洋“热带雨林”,靠的就是造礁珊瑚的日积月累和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更迭,用它那不到海底千分之二的覆盖面积,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了“生活家园”。同样,珊瑚礁科研的兴起与发扬也要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不断奋力进取,以点带面,并且要积极与世界科研同行交流学习,紧跟全球研究热点、赶超世界科研先进。

  令黄晖博士感触最深的是,2004年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十届世界珊瑚礁大会,她发现自己是中国大陆参会的唯一代表——看到的所有东方面孔都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顿时感到内心好孤单,自此暗下决心要广交朋友、交流信息。之后便与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多地珊瑚科研界的精英深入联络、广泛交流,很快使得大陆珊瑚科研思路拓展,眼界开阔。

  黄晖博士在结束参加2007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一届亚太珊瑚礁大会之后,紧接着在国台办、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港澳台办的支持下,在三亚举办了海峡两岸珊瑚礁研讨会,邀请了100余名港台地区及其他国际同行共聚一堂,积极推动大陆珊瑚礁生态科研更进一步。从那以后,海内外科研同事逐渐地认识了黄晖及其珊瑚科研团队。此后黄晖团队继续不断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主动承担了诸如IOC珊瑚礁生态调查培训和两岸珊瑚礁研讨会等,加强科研信息交流,同时也选派学生出境学习和邀请国外学者到团队到访指导。她也先后多次到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等地的珊瑚礁科研顶尖机构学习,短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陆珊瑚礁生态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现状与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索

  众所周知,海底珊瑚能拥有如此引人入胜的炫丽,是它们长期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人为破坏加剧,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遭到空前严重的灾难。尤其是1997-2016年期间,全球珊瑚礁灾难频发,由于海水温度升高等因素引起的珊瑚白化,以致珊瑚大面积死亡。面对此类种种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倍感忧虑。

  因此,近十多年来,为摸清我国珊瑚礁“家底”、保护美丽的珊瑚礁,黄晖团队在老一辈对南海珊瑚礁生态状况的研究基础上,在国家908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大力支持下,长期坚持开展野外珊瑚礁生态科考。从福建、广东到广西沿海,从海南岛到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环礁等众多岛礁,只要有珊瑚分布的我国海域,都留下了黄晖团队的科考足迹。目前,我国珊瑚家底与动态变化已牢牢掌握在黄晖团队手中,使他们在应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经过长期基础理念研究和应用实践,黄晖认为仅仅是发表一些科学研究论文,还远远不能保护和拯救那些美丽的珊瑚。面对全球范围的珊瑚礁退化,以及我国珊瑚礁生态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黄晖团队经过大量分析论证,提出类似于“封山育林”的方式,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构想。从2008年开始,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契机,在大亚湾先后开展3次造礁石珊瑚迁地保护,取得了超预期结果,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此后又获得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支持,在西沙海域开展连续3年的造礁珊瑚修复示范,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突破,得到项目验收专家的一致赞赏。基于这些科研工作,黄晖团队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海南省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近几年来,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项目A的支持下,在我国南海区域,围绕南海岛礁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不同的珊瑚礁受损类型,黄晖团队采取三种不同的珊瑚礁修复策略以促进自然修复进程,即严重受损区域采用重建珊瑚礁三维结构的方式,中度受损区域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在轻度受损区直接采取人工养护的方式。目前黄晖科研团队已在南海岛礁成功移植约10万多平方米的珊瑚,“底播”珊瑚断枝平均成活率超过75%,部分区域鹿角珊瑚一年生长大约10厘米。而且,为实现珊瑚苗种的可持续供应,目前在南海建成了面积为10亩的珊瑚苗圃,201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供应造礁珊瑚苗种。期间,军方、科技部、中科院领导和考察团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对黄晖团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建设和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为国家“经略南海”、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增光添彩,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历史性变革中的蓝色卫队。

  四、不断为我国珊瑚礁科研与管理奔走呼号

  珊瑚礁倍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引人入胜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众多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首先,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门类都可以在珊瑚礁中发现。同时,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药物来源和生态景观资源。而且,珊瑚礁还具有“造礁护岛”的功能。如果一个岛礁周围没有活的造礁石珊瑚生长,就像一座大山没有树木一样而出现水土流失,致使岛礁容易受到海浪侵蚀,受到风暴潮、台风等影响,对岛礁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珊瑚礁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神奇的自然资源,需要全社会的携手保护,实现珊瑚礁可持续存在与发展,共同构建南海海洋生态健康命运共同体。

  为推动我国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管理,黄晖团队积极推动大陆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规划。连年监测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珊瑚健康状况、推动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促成福建东山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一大批国内与珊瑚礁生态保护相关的保护区工作。同时,不断地为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有关珊瑚礁保护、管理、修复和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和理论支撑。

  在珊瑚礁生态保护宣教方面,多次与国内多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联合举办宣教活动,积极推动以提升大众环保意识为主题的各种论坛、活动。目前,黄晖以南海海洋所为依托,联合国内多家珊瑚礁科研单位和环保组织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学会,旨在更深更广泛地推动珊瑚礁生态科研、保护和宣传。

  经过多年在珊瑚礁生态科研方面的不断耕耘,黄晖目前为国家多个部门的专家成员,在国家海洋环保顶层设计上不断建言献策,在国家珊瑚礁生态科研与保护管理政策上添砖加瓦,为国家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型社会方略上贡献力量。

  五、海有多深,珊瑚梦就有多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纵然珊瑚礁科学研究能不断为社会输入新的理论成果,但对我国现有的珊瑚礁生态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管理更具深远意义,尤其是对部分受损珊瑚礁区采取修复措施更为重要。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资源永续之策,这才是国家南海战略新征程的耀眼之光,这才是祖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步履之前哨,这才是伟大中国梦扬起之强音。

  悠悠珊瑚研究二十余载,南海珊瑚礁区遍洒黄晖研究员的激昂青春,也让她饱尝珊瑚之路的五味杂陈,它让她时而低沉,时而振奋,但黄晖深知这是一条具有挑战的海洋科学研究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生态保护之路,于是,黄晖研究员始终毅然决然地将珊瑚科研推向更远更深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南海珊瑚是黄晖研究员梦想的起点,也是她梦想放飞的地方,更是她梦想落地的地方。大海有多深,黄晖研究员对南海珊瑚的爱就有多切。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让她的思绪更加无拘无束、自由激荡;因为只有在那里,她才能感到无比的充实;因为只有在那里,黄晖研究员一生的珊瑚梦才会更加茁壮。

黄晖在鉴定珊瑚

黄晖(左一)在西沙群岛珊瑚修复现场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