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个人事迹
陈毅峰:行于高原山水,探究全球变化
来源:水生所 【字号:  

  从依山傍海的福建来到咫尺天际的青藏高原,科研路上几十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毅峰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这里。从一尾鱼的生物进化,到探究全球生态变化,再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他创下了多项行业标杆性的突出贡献。从险峻的高原冰川到壮丽的深水湖泊,每一尾鱼,每一滴水中,都蕴藏着让他前行的动力。

  兰州大学毕业几年后,陈毅峰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了他的青藏高原鱼类的研究。青藏高原特有的裸鲤生长缓慢、成熟较晚,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在顺利完成裂腹鱼亚科鱼类的分类整理工作之后,陈毅峰毅然投身于青藏高原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以占当时西藏渔产量80%以上的色林错裸鲤为对象,从生理生态、繁殖生物学和渔业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高原鱼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发展模式。那时候,在海拔4560 m的湖边搭起帐篷,他的工作和休息就都在里面了,一干就是两个月。

  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与环境变化是分不开的。从2010年开始,陈毅峰及其团队围绕“青藏高原鱼类多样性起源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他率领团队在克服高原反应强烈、通行艰难等不利影响后,顶着风吹日晒、雨雪无常,跑遍了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甚至是危险的周边国家。回报他们的是丰硕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第四纪气候波动在塑造青藏高原物种的系统地理格局和种群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证实了鱼类海拔最高的冰期避难所-色林错;论证了青藏高原鱼类耳石轮纹具有周期性,首次量化了高原鱼类繁殖物候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代的变化(每10年提前2.9天)。他指导的研究生因此出色的成果获批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些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等顶级期刊上,不仅对青藏高原鱼类的起源演化、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揭示环境和气候的演化过程、为全球变化提供生物学证据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自2014年,陈毅峰带领的团队从单一的鱼类扩展到浮游动植物、着生藻类以及底栖动物等众多门类,他们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了藏北高原湖泊水生生物和水环境本底数据以及各种水生生物的时空分布和资源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全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数据积累。这是一项庞杂而旷日持久的工作,陈毅峰带领团队数次攀上高原、翻越昆仑山与唐古拉山、深入湖区,仅2014年就历时2个月,行程2万公里。

  如今,陈毅峰又承担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任务,聚焦水环境与水生生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将研究区域扩展到从冰缘到湖泊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旨在为高原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贡献一份力量。

  

 

1998年在色林错(海拔4560m)湖边工作

 

2013年在长江源头沱沱河考察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