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个人事迹
沙国河:一位老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大连化物所 【字号:  

  他心怀家国,科研工作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多次跨转学科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一心向党,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他热衷科普,希望通过一项项科学实验,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他扶贫济困,长期关心救助贫困失学儿童,因为他深知读书是孩子们脱贫的唯一出路。他就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沙爷爷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沙国河院士。

  心怀家国,以国家需要为科研方向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始终以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沙国河也不例外,从“水煤气合成石油”到“研制火箭推进剂”,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微波吸收材料”,从“化学激光”到“分子反应动力学”,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每一次的转行,都是国家当时最急需的科研方向。

  一个新的科研领域意味着要从头开始学习积累,但他每次都是毫不犹豫地“迎着困难上”、“在实践中学”,而且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每个领域都成绩斐然。他创造了多个领域的多项第一,建立了我国首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首次实验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等,一项项科研成绩让他荣获了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一心向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多年夙愿

  沙国河从小便受家人影响,一心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满怀深情谈到他的青年时代:“1950年我读高中二年级时,朝鲜战争爆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响应号召参军了,其实我当时是很想继续念书的,但还是把国家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进入了第八步兵学校学习,到1952年因朝鲜战争缓和,又被部队保送上了大学。”1957年,沙国河在北京石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化物所工作。因“室、组变迁”、“人事变动”等客观原因,入党始终未能如愿。

  上世纪80年代,沙国河又一次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可不久,他便到德国一家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入党事情再次被搁置。1986年,在沙国河回国前,德国研究所极力留住他,沙国河拒绝了邀请:“我觉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召唤重于一切。”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科研事业。他回忆说:“回国后,我虽然没入党,但将精力全部用于科研,也算是为国家出力、为党出力”。

  2006年,72岁的沙国河终于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人这样问过沙国河:“为什么72岁的年纪才想入党?”沙国河回答:“我觉得对照党员标准我是有差距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觉得现在好像差不多了,所以又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热衷科普,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沙国河在科研领域成绩斐然,然而,最令他自豪的,却是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1年,沙国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讲课。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科普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此后,科普便成了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沙国河亲自设计实验,购买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普实验演示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目前,他亲自搭建的科普实验装置达几十种,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设立了全国首家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院士工作站”,每个周二和周四上午,他都会在科普工作站为中小学生做科普实验演示,让学生们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大,身边的人都劝他,年纪大了,能不能少讲几次课,沙国河却说,“我只要还能做得动,就会继续发挥余热,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扶贫济困,长期关心救助贫困失学儿童

  沙国河在2005年到乌鲁木齐参加学术年会时,他与夫人了解到当地因家庭贫困失学、辍学的儿童很多,便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提出每年向其捐助2000元用于资助5 

  新疆特困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此后十三年来资助不仅从未间断,金额也从最初的2000元增加到后来的4000元又到现在的6000元。除了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负担学费,他还很用心地为孩子们挑选有教育意义的书籍,邮寄给他们。同年10月,夫妇二人在回四川老家探亲时又资助了当地5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也从最初的200元每人每年上涨至2000元每人每年,十几年过去,当初的小学生如今已经迈入大学校门。沙院士夫妇还两次前往四川贫困山区看望被资助的学生,当了解到一名受资助男孩的姐姐是聋哑儿童,已经12岁还未上学时,两位老人四处奔波,辗转成都雅安,终于为她找到合适的学校。2005年至今,他们已经连续资助贫困学生十多年,他前后共资助了26个贫困儿童,资助金额累计25万元。

  这就是沙国河院士,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正如他自己所讲:“是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要回报国家。”如今这位耄耋之年的老院士,把他对国家的感激之情,都用在青少年培养工作上,依然不知疲倦地为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奔波忙碌着。

趣味实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给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