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个人事迹
仲乃琴:科技助农迎寒暑,丹心扶贫写春秋
来源:微生物所 【字号:  

  仲乃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正高级工程师,秉持报国初心,怀抱为民信念,潜心钻研农业技术多年矢志不移,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肥料高施低效、土传病害逐年加重等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研发出多项马铃薯肥药高效利用和病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创建了一套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体系。她奉行科研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服务的理念,自2012年起,常年亲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率队投身于我国的科技扶贫事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和固源市(西海固山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商都县和库伦旗,贵州省的水城县和六枝特区等国家级贫困地区,示范和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模式。示范区马铃薯平均增产19%,增收约200/亩,累计惠及近30万贫困群众。截至目前,仲乃琴团队在全国推广技术达3000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研发绿色农业技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的内容写入党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指导新时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仲乃琴一直默默践行着党和国家的这一号召,其科研工作始终瞄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仲乃琴发现严重制约马铃薯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薯农只关注短期经济收益而过量施肥用药,导致耕地肥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农残超标、土壤和水体污染逐年加剧。她曾在2008年去东北某农场指导生产,那时的耕地情况还很好,但因为长期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土壤逐渐变得板结,几年后当地每遇到大雨,土壤厚厚的表土就会被冲毁冲走,土壤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更严重的是,过量施肥导致疮痂病、黑痣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而有效防控措施十分缺乏,大大影响了薯农收入,严重威胁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展肥料科技创新,有望为解决该问题探索出一条以菌治菌的新路径。仲乃琴从此开始了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技术攻关。她带领团队成员,默默无闻却又心坚志定地潜心钻研,经过数十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能大幅减少肥料用量的增效助剂,筛选出天然拮抗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益生菌,并将益生菌及其发酵产物与改性天然黏土复配,开发出抑制疮痂病的功能菌剂。其中,肥料增效技术可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丰产;功能菌剂可高效防控马铃薯疮痂病,有效恢复土壤健康生境。这两项技术不仅解决了马铃薯种植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仲乃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促进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植物病理学专家、中科院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对她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农业研究要‘顶天立地’,一方面要立足国际农业基础研究的最前沿,另一方面要走进田间地头,用科技成果惠民,解决农业中的实际问题,仲乃琴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做出了‘立地’的表率”。

  栉风沐雨,推广农技,投身精准扶贫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并作为国家战略常抓不懈。我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位于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是当地贫困群众的口粮、饲料和经济作物,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仲乃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心系贫困农户,在马铃薯主产区的贫困县推广绿色种植新技术,与科技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城县青林苗族彝族乡田坝村是六盘水市一类贫困村,辖8个村民小组7242973人,2016年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5753人。该村苗、彝、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65%以上,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90%,自然条件极为恶劣。除少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外,留守村民仅靠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养家糊口,“家徒四壁、身无分文”是当地多数困难群众的真实写照。

  20169月,仲乃琴率领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扶贫团队来到田坝村。为快速而真切地掌握当地实际情况,那段时间,扶贫队全天工作在田间地头,与村干部一起开展调查,分析作物长势,商量制定明年种植方案,并建设“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园”,种植300亩人参果、300亩辣椒和1500亩红薯,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种植新技术。之后,仲乃琴基本每个月都到该村手把手向当地群众传授技术,并指导示范园的生产。一年后,田坝村示范园喜获丰收,村干部邀请县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专家进行实收测产。人参果和辣椒分别增产26.4%22.0%,合作社的贫困户228户因此顺利脱贫。田坝村村主任刘军对当年的工作这样总结道:“与异地搬迁、兜底脱贫等方式结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扶贫使田坝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3%,年人均纯收入5400元以上,我们村已提前一年实现整村脱贫”。

  2019年,微生物所和水城县政府合作,将上述脱贫经验在其它乡镇复制推广,以帮助水城县尽早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面对贫困地区的技术需求和广大马铃薯种植户脱贫致富的愿望,我要继续做好技术示范和推广,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增收,共圆中国梦。”谈到未来的工作,仲乃琴充满信心。

  除了贵州六盘水地区外,仲乃琴在宁夏西海固,内蒙古商都、库伦等地,也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帮助困难群众增产增收。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扶贫工作累计培训农技骨干5000余人,赠送技术手册15000余册,带动约30万贫困群众通过马铃薯增产实现了减贫增收。

  浩浩科技情,拳拳扶农心。仲乃琴是千万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和领头雁。她立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勇于挑战并攻克产业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帮助一大批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她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感动着千千万万个贫困农户,激发着我们每个人心底的责任感,正是她这样的精神,使我们农业强国的梦想不再遥远。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