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个人事迹
魏源送:以水为媒,让世界更美好
来源: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字号:  
 

魏源送   受访者供图

采访当天,魏源送双眼通红,因为前一晚他刚加班到凌晨两点。作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正忙于南昌市的长江保护修复工作。

对于魏源送来说,加班是一种常态。他心里秉持一个观念:“科研一定要下功夫,一天只干八小时很难取得成绩。”

一次触动

如果从博士阶段算起,魏源送在水污染控制研究这个行当已经干了25年。他用三个字概括这些年的研究变化:点、面、球。“点的研究是关键技术,面的研究是河流、湖泊及流域的治理恢复,球的研究则是国际水环境治理。”

“水利万物,水不仅能供养人,也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保护和呵护。”魏源送说。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脉问诊水环境健康。

“品”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与他在山东潍坊的一次水库水污染治理经历有关。

2005年,受当地市政府委托,魏源送作为主要参与者同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刘俊新一起,到潍坊开展峡山水库保护工程方案研究。

这是潍坊的一个水源地,受上游两个县的影响,水库水质已经恶化。但在解决途径方面,当地市政府部门未能达成统一。

究竟要怎么治?作为团队科研主力,魏源送对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保护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潍坊是一个缺水的地区,峡山水库如果调整为工业水源地,将无法满足日常供水需求;同时,让上游污水绕道而行成本很高,还会对渤海造成污染。

初步问诊后,魏源送帮当地政府统一了思想——坚持治理,改善水质。随后,他又根据当地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其他点源污染的特征,逐一“开药方”。

切身参与这个直接影响当地300余万人的源头饮水保护工程,对魏源送触动很大,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水污染控制研究的价值。

水是有生命的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水系,连通京津冀,其北京段是人口最集中、产业最聚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承担着北京6个城区90%的排水任务。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北运河的水质逐渐恶化,甚至一度处于劣五类。因此,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北运河水系及其上游是国家“水专项”海河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综合示范区。

在跨度长达15年的治理过程中,魏源送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或参加“水专项”中6个工程示范项目,其中包括3次主持和参与北运河水系中段及上游的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魏源送常这样打比方来形容一条河流的治理过程:“河流是有生命的,水环境治理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逐渐康复的过程。”

“治理河流污染的‘头等大事’是改善水质,就好比一个手臂骨折的病人,康复前首先要打石膏固定。对于河流来说,这个阶段要以环境工程手段为主,建立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厂。下一步,病人手臂好了要拆掉石膏做康复训练,即河流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最后,像恢复身体机能一样,通过治病和康复,实现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达到健康状态。”魏源送说,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9年,魏源送首次承担北运河水系中游段生态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课题,他带领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搜集整理了1980年到2010年30年间北运河的水质数据,通过建模“把脉”河流的健康状态,为此后北京市相关区域连续实施3个“三年治污行动”、开展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2017年,魏源送作为国家水专项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项目的整体负责人,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组成的传统水污染控制三维坐标的基础上,提出水动力这一新维度,通过统筹四个方面,把河流的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廊道、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以期让这条水系活起来。

如今,北运河已经完成“蜕变”,流域随处可见鱼虾畅游、绿树成荫、水鸟栖息的美丽环境。

“没有魏教授,此事成不了”

6年26次,这是魏源送前往斯里兰卡的旅程次数。给当地人送去安全的饮用水,是魏源送心中的一份“事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肾脏疾病在斯里兰卡肆虐潜伏,20多年来已有两万人因此丧生。当地调查显示,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不清洁饮水有关。

于是,2014年开始,依托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的平台,魏源送开始频繁往返斯里兰卡。除了探寻当地不明原因慢性肾病的病因外,他和团队还尝试帮助当地群众“改水”——通过摸清当地的水质特征,采用农村地区雨水收集与利用、集中供水地区水处理设施改进以及辐射周围一定范围的分散式饮水站等模式,给斯里兰卡民众送去安全饮用水。

这些措施推广后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这也给了魏源送动力,他期望扩大合作。

2016年1月,魏源送准备去拜访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思睿玛丽·费尔南多教授,对方说自己很忙,只能给他10分钟时间。第二天一大早,魏源送驱车5个小时,敲开了主席家的门。进门前,他已经打开了电脑上准备的3个PPT。

魏源送的真诚打动了这位主席,原本计划10分钟的见面最后延长到两个多小时。这次会面直接促成了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2016年4月,中科院海外科教基地“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以下简称中斯水中心)和“慢性肾病追因”也被列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同年12月,经过两年的筹备推动,中斯水中心获得两国政府批准立项。

2018年11月,在中科院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欢迎晚宴上,谈起中斯水合作项目,佩拉德尼亚大学校长Upul Dissanayake笑着说道:“没有魏教授,此事成不了。”

回望来路,魏源送心中充满自豪:“这真正是用科技支撑国家外交。”

在他看来,过去20年,中国在水污染治理技术和产业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他希望,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让世界更美好” 。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