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团队事迹
冰冻圈科学团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冰冻圈科学基础
来源:西北研究院 【字号:  

  在人迹罕至、遥远偏僻的西北高山地带,有这样一批科学家,他们冒着与“死神”打交道的生命危险,忍受着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的身体不适,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川上,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探索着冰冻圈的奥秘。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团队的研究人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团队现有成员90人,是一支具有光辉历史的科研团队:1958年7月1日,施雅风等同志考察祁连山的一条冰川,以党的生日将嘉峪关西南116公里的冰川命名为“七一”冰川;1989~1990年,由中、美、苏、法、英、日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秦大河同志代表中国,历时7个月,行程5986公里,完成人类首次穿越南极的科学考察,这一创举入选2013年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复兴之路》展览。在过去几十年间,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努力拼搏,形成了“勤钻研、争创新、善合作、肯吃苦”的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冰冻圈精神,为我国冰冻圈科学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外冰冻圈科学事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一、夯实冰冻圈科学基础,引领世界领域前沿

  冰冻圈科研团队主要研究冰冻圈各要素演化过程和机理,同时将冰冻圈作为整体,研究其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冰冻圈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冰川学、冻土学、水文学、气候学等主要集中单个要素研究方面,科研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冰冻圈科学概念,随后国际上也将冰冻圈科学研究从三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科研人员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引领世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冰冻圈科学团队已发展成为冰冻圈科学研究人才的摇篮,例如冰冻圈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共9人,其中有7人在该团队工作过。

  近年来,团队科研骨干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科技部3项“973”和1项超级“973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中科院专项等百余项。参与IPCC第三、四、五、六次评估报告编写,其中第四次评估报告集体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0篇以上,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30项以上,不但引领我国的冰冻圈科学研究,而且取得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二、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科学精神激励创新

  冰冻圈是地球上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域之一。团队成员长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冒着低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开展野外观测和科学研究,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爬冰卧雪,考察足迹遍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天山、阿尔泰山等,并持续高效地完成冰冻圈科学考察和定位站常年监测。

  冰冻圈科学团队传承和弘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以“勤钻研、争创新、善合作、肯吃苦”诠释了“冰冻圈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冰冻圈人。1989年7月28日至1990年3月3日,秦大河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历经220天的艰难跋涉,行程5986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国际合作沿南极最长考察路线的探险活动。这一事件入选2013年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复兴之路》展览。以秦大河横穿南极科学考察为代表的科学探险精神,激励了三代冰冻圈学者们,起到了垂范和引领作用。

  正是由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由实验室派到国外工作和学习的人员,无论时间长短,结束后全部回到实验室工作。同时,还吸引了大气科学、地球化学、生态学、遥感等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来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学位。

  三、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带动团队砥砺创新。2016年4月,中科院珠峰综合科学考察队野外科考人员在考察期间,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冰冻圈党支部党员为主的临时党小组,在海拔6350米的高山营地上认真组织学习党章党规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鼓舞了科考人员不畏恶劣环境的斗志。天山冰川站临时党小组组织青年科研骨干和研究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南极勇士李传金立足岗位、克服极端环境、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实际学习研讨,“三会一课”取得实效。针对夏季科考活动多、党员不易集中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成立野外台站(队)临时党小组、利用党支部微信群和QQ群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研讨。

  学术沙龙助力科研探索。2018年,实验室与党支部联合定期举办冰冻圈科学学术沙龙,使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使命担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工作在高寒地区的冰冻圈人

冰冻圈党支部在野外站组织支部生活

  四、不忘初心科技报国,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冰冻圈科学团队围绕“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和“2022年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一是完成的两期中国冰川编目和冻土调查项目,摸清了中国冰川资源和冻土的家底,为深入分析冰冻圈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和地方水利、气象、农业和林业等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二是助力冬奥会。我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在秦大河院士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加强了冬奥会雪务保障的技术攻关,在跨季储雪、冰状雪制作和雪道质量保持、气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冬奥会提供保障技术和决策服务。三是开展冰冻圈灾害与防治研究。研究人员利用相关卫星数据监测麦兹巴赫湖冰湖面积的变化,准确预测冰湖溃决的具体时间和来水量,在溃决的前5天做出预警,当地政府提前采取了应对洪水的措施,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是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冰冻圈研究工作。研究团队从北极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入手,从冰冻圈变化、环境、工程建设、生态、航运、地缘政策等各方面对北极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加强了加强我国在北极这一重要战略缓冲区的研究工作;冰冻圈科学团队目前已经在北极地区建设了第四个野外科学观测站。五是通过对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两条监测断面及青藏高原的气溶胶和雪坑样品的黑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给出了该地区黑碳来源的最新证据,该研究明确了南亚人为排放对青藏高原黑碳的贡献及其传输过程和机制,更好地为政府决策、环境外交和气候谈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际间污染物减排合作提供了有效指导。此外,研究团队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也提供了相应的科技支撑。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一代代冰冻圈人用知识、汗水甚至生命,不断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增砖添瓦,在世界之巅追寻着一个又一个的“冰川梦”。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